close

  核心
  提示
  哪些法應該“改廢”
  抓緊清理有礙公正、不利於發展、過時的法規條例和管理辦法,不要等著被“跨區買鹽被罰”這類尷尬推著走,而是要主動加快“立改廢”
  應該如何立法
  由於利益作祟,加上有些地方閉門立法缺乏廣泛吸納意見的過程,立法質量會受到影響,有時還會出現“硬傷”
  各地各部門新的立法項目,要開門立法,減少部門關門立法
  河南新鄭“跨區用鹽被罰”事件以道歉、退罰款和還鹽告終,但引發的思考與討論仍未停止。這起典型事件的啟示意義在於,推進依法治國,法規首先要公正和科學。當前清理有違上位法、有違市場規律、有違公平自由的法規,尤顯必要和迫切。
  類似的情況還有商務部等部門2005年制定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給整車廠過大的壟斷權力,控制銷售渠道,操縱價格,這違背了反壟斷法中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的規定。對此,商務部有關人士已經表示將修改有關規定。
  不合經濟規律,與律法相悖,像“跨區買鹽受罰”“汽車壟斷有據”這樣的法規就該及時清理。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需要,也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由於利益作祟,加上有些地方閉門立法缺乏廣泛吸納意見的過程,立法質量會受到影響,有時還會出現“硬傷”。
  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法治中國建設提速,必須通過法治形成更加規範有序推進改革的方式。這就要求各地、各部門抓緊清理有礙公正、不利於發展、過時的法規條例和管理辦法,不要等著被“跨區買鹽被罰”這類尷尬推著走,而是要主動加快“立改廢”。該廢除的要廢除,該修改的要修改,堅持有破有立。各地各部門新的立法項目,要開門立法,減少部門關門立法。
  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啟動了大批量法律規章的“立改廢”工作,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各地、各部門應當本著建設法治政府的精神,再對照檢查一下,看看還有哪些規章制度需要清理,更好地為法治中國清障鋪路。
  新聞鏈接
  跨區用鹽事件
  10月15日上午,在河南省新鄭市龍湖鎮開餐館的黃先生夫婦用了從鄭州帶回的食鹽,被新鄭市鹽業管理局檢查人員認定為“跨區域用鹽”,沒收部分食鹽並處罰款200元。
  這一處罰背後的依據是《河南省鹽業管理條例》第二十三條,“飲食加工用鹽單位、營業性飯店以及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集體食堂,必須從當地食鹽經營單位購買食鹽。”
  而實際上,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就已經廢除了《食鹽專營許可證辦法》,在食鹽放開專營上邁出重要一步。
  在10月18日,新鄭市鹽業局工作人員公開向社會道歉,退還黃先生罰款及收繳的鹽。新鄭市鹽業管理局鹽政科科長停職,稽查隊長被撤職。
  “異地用鹽”事件暫告一段落,而關於“鹽”的話題卻並沒有結束。“食鹽區域專營制度是否合理”成為討論焦點。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員趙占領表示,食鹽涉及人體機能的正常運行,影響人體健康,需要專營管理。
  四川理工學院法學院副教授羅毅則表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食鹽已經不再是稀缺資源,不應該專營,而要放開管理;全國標準化鹽類工作組組長李伏明表示,食鹽專賣“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四中全會與民眾有何關係?
  法治與財富
  假如你是創業青年
  一個好的商業創意,如果不迅速付諸實施,可能就會失去先機。這就要求政府得給力,一個證件辦半年,黃花菜都涼了。法治政府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如果你已經有了錢
  立法明確財富歸誰所有、如何交易,用強有力的司法維護這些規則。有一個法治良好的政府,就有一個講究規則的社會,身處其間的民眾才會煥發出創富的熱情。
  法治與公平
  你是一個守法公民
  讓違法的人受到懲罰,讓守法的人免於恐懼,是公平正義最基本的體現。期待四中全會對司法體制改革進行更全面的部署,以保障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辦案,防範刑訊逼供、有罪推定、冤假錯案。
  你是一個普通人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談不上公平正義。如何打破利益藩籬,實現共同富裕?在當前,只能運用法治所包含的平等、民主、參與理念,協調社會各階層利益。
  法治與尊嚴
  當你抱怨腐敗時
  官員瀆職乃至腐敗,讓經濟社會運行成本陡然增加,怎麼樣能讓他們不能腐敗,形成一種新的常態呢?結論是靠法治,靠制度。此次四中全會或將對近兩年來的反腐進行經驗總結,並把成果固化,探索長效機制。
  當你談論食品安全時
  有害食品、環境污染……或多或少都有政府不作為、亂作為甚至因利益輸送而形成保護傘的問題。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已經成為破解許多社會難題的關鍵。
  綜合新華社、人民日報客戶端、法制晚報等
  製表 董黎
  我國建設法治社會述評
  使立法過程成為倡導民主法治的過程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法治中國建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會議將對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夢想與現實之交,建設法治社會的目標和承諾,承載著億萬人民的殷殷期待。
  2014年8月,重慶巴南區。因為一起林權糾紛,農民李世榮一紙訴狀將區政府告上了法院。出乎他意料的是,開庭當天,坐在被告席上應訴的正是區長陳剛本人。
  “我對群眾用法律而不是上訪的方式維權表示感謝。”在庭審最後陳述階段,陳剛由衷感言,“這是群眾民主法治意識增強的結果。”
  憲法和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
  憲法和法律的實施,源自全社會對法律的信仰。按照中央部署,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著力提高立法質量,扎實推進涉及改革的法律立改廢,發揮立法引領和推動改革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林認為,民主立法絕不僅是被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是主動引導民眾對於立法的合理期待,增強民眾和社會對於法律的認識和信仰,使立法過程成為倡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等價值理念的過程。
  金秋,全國山地戶外運動錦標賽在貴州省瓮安縣落幕。來自各地的選手和觀眾實地感受到了瓮安政安人和的新氣象。
  6年前,一把大火燒向縣委大樓,“瓮安事件”震驚全國。6年過去了,瓮安群眾對幹部作風的滿意率從不足30%升至85%以上,群眾安全感超過95%,對執法機關的滿意率躍升至全省首位。對此,當地幹部群眾深有體會:從“大亂”到“大治”,瓮安靠的是法治。
  和諧社會,本質上就是法治社會。
  建設法治社會,必須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有序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使人民群眾共享法治社會建設成果———
  相對於國家和政府而言,社會帶有一定的自治屬性。而在現代國家中,法治作為最基本、最核心的秩序體系,是社會有序自治的根基所在。
  “通過法治確保社會自治,通過法律對公權力的約束,保障社會自我調節的功能空間,確保社會自治得以有效進行。”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說。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
  多位專家表示,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行為規範,而最高境界的守法是恪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最低限度的守法是做到法律的底線不能逾越、道德的紅線不能觸碰,法律的義務不能拋棄,道德的責任不能丟失。
  (原標題:“跨區買鹽受罰”類法規 就該清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t97yttic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